中国海军基洛级潜艇的辉煌与谢幕:从水下主力到功成身退
近日,央视军事报道中再次出现了基洛级潜艇的英姿,勾起了人们对这款水下黑鱼的回忆。作为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海军的水下主力,我国曾从俄罗斯分三批引进了12艘基洛级潜艇,数量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海军自身装备规模。但最新消息显示,已有至少2艘早期型号退役,这艘曾经的大洋猎手为何会迎来批量退役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一、基洛级:中国海军的及时雨
基洛级潜艇是苏联在1970-1980年代研发的3000吨级常规动力潜艇,因其出色的静音性能被誉为大洋黑洞。在1990年代,中国海军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:虽然通过仿制苏联R级潜艇发展出033型,并在1970年代建造了035型系列,但这些潜艇的噪音控制、探测能力已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。当时国产039型潜艇的研发又遭遇技术瓶颈,引进成熟型号成为当务之急。
展开剩余73%1994年,中国率先引进2艘877型基洛级,其出色的隐蔽性和火力让海军眼前一亮。随后在1997-2005年间,又分两批追加订购了10艘改进型636/636M,这些潜艇主要部署在东海舰队,成为当时应对复杂海况的水下尖兵。
二、双重使命:战力补充与技术跳板
这些俄制潜艇的引进与苏-27战机的故事如出一辙:既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,又为国产装备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。在实战演练中,基洛级常扮演蓝军角色,其优异的静音性能让反潜部队吃尽苦头,如何捕捉基洛一度成为海军必修课。而在技术层面,2010年问世的039B型潜艇就明显吸收了基洛级的设计精华,同时融合了国产新型声呐、综合作战系统等先进技术。
三、退役潮背后的三重原因
据公开报道,最早引进的2艘877型已在2022-2023年退役,服役不足30年。其余10艘中,90年代交付的几艘也即将到达使用年限。这种批量退役现象背后有着深层原因:
1. 自然寿命周期:常规潜艇30年服役期是国际惯例,早期型号已到退役节点
2. 升级性价比低:俄制电子系统故障率高,改造难度大,且不符合我军作战体系要求
3. 国产装备崛起:039C型潜艇采用新型泵喷推进、智能声呐等尖端技术,部分指标已居世界前列
四、俄制武器的中国式退场
基洛级的退役折射出中国军工的跨越式发展。如今在军事院校和主题公园里,S-300防空系统、苏-30战机、卡-28直升机等昔日明星装备纷纷变身教具展品。随着国产052D驱逐舰、055大驱、歼-16战机等装备的井喷式发展,这些老师们正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贡献力量。预计到2030年前后,现役基洛级将全部完成历史使命,而中国潜艇部队的未来,正在国产新型潜艇的潜航中书写新篇章。
(后续将为您继续解读中国海军装备发展的精彩故事)
发布于:天津市